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片子的熱播讓許多“吃貨”都忍不住“想去舔屏幕”,作為一個中國吃貨可真是幸福啊。湖北藕湯、陜西肉夾饃、過橋米線、螺獅粉、全魚宴……高清鏡頭下展現的誘人美食,讓一群“吃貨”在深夜瘋狂。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歲月里面,美食文化也震驚了世界,震撼著我們的味蕾。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豐富的食材、多樣的烹飪方式展示出當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品盡南北美食,體會百味人生!
小時候吃過的好東西,往往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因為那是童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故鄉,童年,親人,無盡的滋味,每每在舌尖縈繞,百轉千回,鮮活如昔,無法淡去。邢臺情,邢臺味,點滴在心的滋味,邢臺茶、邢臺酒……才下舌尖,又上心頭的不僅僅是美味更有溫情,一起說說你“舌尖上的邢臺”吧,可以是邢臺特色的傳統美食,也可以是你內心深處最難以忘懷的親人做的美食。
邢臺“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河北邢臺地區的肉食名品,早在1959年就獲得了河北省食品一等獎;1980年,被評為河北肉類名牌食品。1981年被我國商業部評為全國名特優產品。道口燒雞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任縣老炒肉
任縣的吃食兒不多,但老炒肉很出名。本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慕名來品嘗。何謂老炒肉?老式炒肉之稱也。原因之一是其做法近百年一貫制;再者,其味濃、色重、醬香,相對于現在以清淡為主的菜,稱為老式也不為過。
炒老炒肉,講究一個快字,醬爆好后,要迅速將過好油的肉放入醬內快速翻炒,與此同時,抓一大把綠豆芽或蔥花,扔到勺內,一同翻炒。綠豆芽或蔥適合快炒,且白的綠豆芽或青白相間的蔥與醬紅色的過油肉配在一起,其色誘人,其味饞人,的確不失是一道美味兒。
內丘“掛汁肉”
內丘掛汁肉,又名“炒肉掛汁”,是一道具有百年歷史的“河北名菜”,是由河北省內丘縣永盛魁飯莊在清朝時期創制的,該菜經過歷代廚師的精心研制和不斷創新,形成了“醬香醇厚、咸鮮微酸、精于制湯”的烹飪特點。2007年1月,在河北省商務廳、河北省烹飪協會舉辦的“河北省首屆冀菜飲食文化展演大賽”上,內丘掛汁肉被授予“河北名菜”稱號;2010年12月,在邢臺烹飪協會舉辦的邢臺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中,永盛魁飯莊烹飪大師張永剛烹制的掛汁肉,被評選為“邢臺十大名菜”之一。
柏鄉棋子燒餅
棋子燒餅是邢臺柏鄉縣特產,棋子燒餅因形狀、大小都酷似中國象棋的棋子而得名。棋子燒餅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有肉、糖、什錦、臘腸、火腿等多種餡心。棋子燒餅里外烤制酥透,色澤金黃,肉餡鮮香,酥脆適口不膩,便于保存。
清河“八大碗”
清河“八大碗”為清河地方名菜,“八大碗”菜系包括雞、魚、豬肉、牛肉、羊肉、藕夾、豆腐夾、鵝脖、紅燒丸子、水氽丸子、素丸子、假菜、木耳、雞蛋、海帶絲、面筋等十五種菜,根據客人口味喜好葷素搭配。在農村婚宴,先上菜,四個涼菜,四個熱菜,然后吃飯時候上八個碗,主食就上饅頭,打個湯。這八個碗加工好了以后,該改刀改刀,改了以后碼到碗里,再蒸,蒸十五分鐘,擱點高湯,擱點香油、香菜。特點是在蒸,越蒸的時間長了越好。”
威縣火燒
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遷山西民以實之。”隨著山西移民的遷入,原由西域傳到山西的以吊爐打燒餅的手藝也自然傳到威縣一帶,威縣人獨出心裁,融合北方的大餅與胡餅的工藝,以威縣的細白面與小磨香油為原料,佐以細鹽、花椒粉,用吊爐烘烤,創制了風味獨特的“火燒”。火燒與燒餅工藝接近,口味、形狀卻不同。因狀如牛舌,俗稱“牛舌頭火燒”。隨著威縣在外地做打制火燒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名聲也越播越廣,人們都稱其為“威縣火燒”。
南和盧氏酥魚、小米煎餅
“盧氏帶鱗酥魚”始于1916年,有著上百年的傳承。據“盧氏帶鱗酥魚”第三代傳承人盧有理介紹,盧氏帶鱗酥魚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盧氏帶鱗酥魚’亦稱‘和城酥魚’。始源于民間,后溢香市城,距今百年有余。據考,盧家先祖研讀《本草綱目》,取魚鱗‘活血化淤利氣’之功效,以食為藥,普濟人間。”盧氏帶鱗酥魚:精選長江新鮮鯉魚和武昌魚,鮮魚摳腮去內臟反復凈洗后,置于磁州窯大砂鍋內,輔以鮮蔥、香姜、花椒、香醋、白糖等數十味佐料和陳皮、銀杏果、木草、草決明等48種名貴藥食同源香料,慢火煨之10小時,大火料窨,武火收汁,便加工成骨酥肉嫩,溢香爽口的酥魚。
南和小米煎餅是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的特色小吃。南和縣特色小吃小米煎餅取材于南和金米,并輔助添加小麥面、葡萄干、熟芝麻和白糖,經加水調和后,打糊發酵,上鐺烙熟即可食用,具有焦、嫩、香、甜,粗糧細作,營養均衡特色。其歷史淵源深厚,據史書記載,在興林國一帶(南和1)盛產金米,三皇姑常用此米解救百姓,為使用方便,將米粉制作成煎餅,深受百姓喜歡,一直沿用至今。
平鄉酥魚
平鄉酥魚是邢臺平鄉縣的特產。平鄉酥魚味香刺爛回味無窮、是多種鮮魚配以多味中草藥用時3-4個小時熬制而成,因個人配料不同而風味各異。平鄉小酥魚很有淵源,歷史上,平鄉一帶屬大陸澤,廣袤百里,眾水所匯,常年水災,莊稼歉收,窮苦人家常常靠煮熟的小魚充饑。隨著生活的不斷改變,小酥魚的制作工藝越來越好,小酥魚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地方名吃。
臨西吳老胖餅卷
吳老胖餅卷是邢臺臨西縣的特產。吳老胖是一家專門經營清真醬牛肉的老字號,開創于民國初期,到今天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了,幾經搬遷位,于1992年搬至臨西縣老汽車站對過,在此已經經歷了20年的風雨。主要經營:醬牛肉餅卷、醬牛肉、五香腱子、醬牛肚、燒羊腿、醬蹄筋等,其中醬牛肉餅卷已經成為了臨西當地的特色小吃,人都稱之為“餅卷兒”。
隆堯羊湯
隆堯羊肉館喝羊湯是一種享受。羊湯端上來,油油的濃濃的,奶白的湯色配上鮮綠的蔥花,冒著白色的熱氣,一股新鮮濃郁的香味兒撲鼻而來,讓食欲一下子就振奮起來。等不及先吸溜一口,嘴一湊上去,熱氣先把眼睛朦朧了。湯初入口,細滑香醇的味道由舌頭至喉嚨蔓延開去,順流而下,暖暖的感覺就延伸到了肚子里。羊雜煮得軟軟的,浸透了羊骨的精髓,輕輕一嚼,里面的汁水就溢了出來,一種特有的清香就彌漫于口中。若是喜歡吃辣,還可以加上一勺子辣椒,椒紅湯白,只看顏色就不由得心醉,再就著店里的金絲小餅,或泡在湯里或干吃,小餅的香脆夾著羊湯的溫潤,喝到額頭的汗細細地冒出來,一種溫暖舒泰的感覺遍布全身。最后還可以再來一碗清湯,不加任何調料,慢慢地品那一份清鮮。
南宮熏菜
南宮熏菜起源于邢臺南宮市,是當地人喜愛的小吃。南宮熏菜選用優質豬肉,并按比例添加鮮雞蛋、純正綠豆淀粉、姜絲和小磨香油,攪拌成粥狀,灌入腸衣。之后,用配好佐料的湯煮熟再用鋸末煙火熏烤成紫紅色,外皮再抹上香油,吃起來清香而沒有腥味,放幾天也不變味,深受群眾歡迎。
廣宗薄餅
廣宗薄餅,也叫“風吹大油餅”。這名字的由來,應該是因為它的“薄”吧——直徑一尺半的一張油餅,僅重三、四兩,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夠隔餅看報,真是比紙還薄了,風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餅做餅卷肉,那里面的肉透過薄餅顯出一種誘人的色澤來,真是叫人頓生饞意。
廣宗薄餅不僅金黃透明,薄厚均勻,賣相極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質軟,極為可口。俗話說“三分和面七分火候”,這烙餅最關鍵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干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難看,而且外熟里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寧晉西關饸饹
西關饸饹是河北省寧晉縣的百年饸饹老店。西關饸饹始創于清光緒18年,距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因門店坐落于縣城的西關街而得名。所制作的饸饹,以蕎麥面為主,配上肉碼和料湯,吃起來別有風味。蕎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有降血脂、降膽固醇、降低血糖、軟化血管、保護視力、抗菌、消炎的功效。所用豬肉全部選用后臀瘦肉,為人們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等營養。
新河鬼子肉
鬼子肉即驢肉,先將洗凈的生驢肉放進盛有老湯的缸中,腌制一兩個月后,放上佐料
。連同老湯一并放入鍋內用文火浸煮,開鍋后,放入飛硝,浸煮十幾個小時后,從鍋中隨意撈出一塊帶骨的肉,輕輕一抖,骨、肉分開,即為煮熟,就可以出鍋。出鍋后再放入老湯里浸泡一兩個月后,即可食用。熟鬼子肉呈紫紅色,光澤鮮艷,香味濃郁。在清光緒、宣統年間,地方官吏常用鬼子肉向自己的上司送禮,乃至向皇帝進貢,成為宮中名菜,飲譽朝野,現亦不失為一道美味。
沙河排骨
沙河排骨是沙河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有紅燒、清燉、清蒸、干炸、醬燜等烹飪手法,口感醇香,回味無窮。
臨城趙莊腌肉
趙莊腌肉是是趙莊村民獨特的常年食用的一種傳統腌制食品,它是趙莊的一種生態豬的豬肉,經宰殺后用嚴格的加工工藝制作而成,肉色紅潤,香肥而不膩,味稍咸。經食品專家認定是美味食品。
巨鹿燜餅
燜餅,據稱源自河北邢臺地區巨鹿縣,對于巨鹿當地人來說家家會做的一種普遍飲食之一,是當地人喜愛的主食之一。燜餅是我國北方小麥主產區的特色食品之一,是魯菜的經典名吃。源自山東、河北一帶華北平原地區,燜餅是采取燜的工藝,對烙餅絲進行烹飪的美食,對于當地人來說家家會做的一種普遍飲食之一,是當地人喜愛的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