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菜屬于楚菜之列,起源于兩千多年前,取材廣泛,有葷有素,可批量制作,長期保管隨取隨食。如豬肉、豬腸、魚蝦、茄子、辣椒、米粉等都可作為制作原料。成菜后,酸香咸辣,蒸煎煨糊,方法不拘,極能提振食欲。沙洋流傳“金秋時節農做酢”的民諺。其制作工藝是:將原料洗凈去污,切面小塊小節,取中粗米粉,以豬肥腸為例,按腸5公斤,米粉2.5公斤,辣椒(青紅均可)1公斤,鹽150克的比例拌勻。用小口陶壇,將原料裝九成滿,在壇內隔一層厚紙或荷葉,然后用洗凈的稻草塞緊壇口,另取一淺型陶盆將料壇倒置盆中,往盆內注入清水封住壇口。夏天2至3天,冬季5至7天即可食用。如要長期保管,裝壇要緊,壇口要保持有水,原料取用后要及時添加稻草以排出空氣,防止掉氣,并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溫度,置陰涼處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