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縣植桑養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漳河流域蠶區中心,包括淯溪至河溶地區,是湖北三大養蠶植桑地區之一。據《當陽縣志》記載,清道光年間,本縣農村植桑養蠶的情景是“門前隙地盡栽桑,蠶事春來戶戶忙,五月繅車聲不斷,新絲賣得好完糧”。民國時期,因戰事頻繁,蠶絲銷路中斷,桑蠶生產逐漸下降,至1951年蠶繭僅產550擔,1957年238擔,至1970年僅產3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桑蠶生產發展較快。1980年桑園面積恢復到560畝,產繭147擔,1983年桑園面積發展到14176畝,產繭2253擔,并興建兩河繅絲廠和河溶絲綢被面廠,使桑蠶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基本配套,全縣蠶繭生產呈現興旺景象。由于產銷渠道的獨家經營,蠶繭收購價格偏低,蠶農賣繭難,經濟效益差,只好毀桑改種。1985年,全縣桑園面積下降到7879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