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一個大家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食物了。粽子發源于湖北省秭歸,在端午節時為了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并在全國范圍內流傳。粽子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粽子最早就是發源于屈原的故里——秭歸的。秭歸可以說是粽子之鄉了,將包好的粽子放入嘴里的那一刻,是每一個喜歡吃粽子的人非常享受的,軟軟的,甜甜的感覺,讓人們回味無窮。口感就不必贅述了,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秭歸粽子究竟怎么做吧:
原料:糯米,蘆葦葉,繩子,餡料(以紅棗為例)
秭歸粽子的做法及包法
1.糯米洗凈,蘆葦草放入開水中燙軟后洗凈曬干。
2.取蘆葉三張置左手掌中撐開,下面兩片葉重疊約寬8厘米,上面一片葉在兩張葉交縫處壓實,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圓錐形,每個放入糯米27.5克、紅棗1個,按壓結實,將余葉向上封口,左手虎口夾緊,順勢從右向左,卷包成菱形粽子,用蘆草扎緊,依此法一一包完。
3.鍋置旺火上,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內,倒上足以淹沒粽子的水量,約煮1小時,水煮干后倒水重復一次,煮熟后即可出鍋。吃的時候依照自己的口味選擇沾糖或糖水。
小技巧:
1.糯米要充分浸泡至軟透;
2.可以在糯米中加入白糖,讓粽子的甜味分配更均勻,在吃的時候也可以不用沾糖了。
秭歸粽子的做法介紹粽子的包法技巧
以上就是秭歸粽子的全部內容了。大家看了以后有沒有發現和我們大家經常吃到的粽子做法是差不多的呢?其實秭歸的粽子也沒有什么特殊的了,只不過秭歸是粽子的故鄉,其他所有的粽子做法都是從秭歸粽子借鑒過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