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東部飲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飲食文化之一(京式、蘇式、廣式)——蘇式飲食文化的發揚地
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是蘇菜系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乾隆也曾品嘗過。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
響油鱔糊
江南水鄉,黃鱔遍布河道、田間溝邊,其特點在于鱔肉鮮美、香味濃郁、佐酒下飯、開胃健身。因為菜裝盤后,最后要淋上熱油,所以抬上桌那瞬間還會發出“滋、滋”的聲音,這道菜還會勾芡,成菜中僅有的那么點點湯汁都包裹在鱔絲上,于是得名“鱔糊”。
陽澄湖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是我國最享譽盛名的淡水蟹,個大膘肥,外形青背白肚,黃毛金鉤,故又被稱為“金鉤蟹”,人們譽稱“蟹中之王”。陽澄湖大閘蟹除可蒸、煮、煎、面拖、酒醉、腌制外,還常被人們作為制作美味佳肴以及蟹宴的原料。
楓鎮大面
創制于太平天國時期。鮮有一碗面,會像楓鎮大面這樣帶給食客撲鼻的酒香,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但也和普通的燜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復雜,且燜制時不能放醬油,純粹靠鹽調味。于是,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鲃肺湯
作為蘇州特產名菜,每年秋季上市,肉質細膩,風味獨特,湯清味鮮,是蘇州的特產。鲅魚每年秋天上市,肉質細膩,風味獨特,湯清味鮮。魚肝在民間俗稱“魚肺”。報紙上的一片爭論讓“斑肝湯”的名聲越炒越大,最終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名菜。
糖粥
糖粥就是紅豆粥,蘇州的傳統小吃之一。用紅糖和小米煮成的米粥,口感順滑,湯汁粘稠。冬至日吃紅豆粥的習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過去蘇州有一只賣糖粥的器具叫“駱駝擔”,小販一邊挑著擔一邊敲著梆子,發出“篤篤篤”的聲響,孩子們聽見其聲就知道“賣糖粥”的來了。
響油鱔糊
傳統餐廳都有的響油鱔糊,以鱔糊上桌后盤中油還在辟叭作響而得名。必須燒好后立即端上餐桌,撲上胡椒粉。此菜廚師與服務員要配合默契,否則,油溫一降就聽不見響聲了,會使客人掃興。
芝麻松子糖
芝麻松子糖也叫做松子夾心糖。系采用潔凈的松子仁、蔗糖、芝麻,液體的葡萄糖制成。其糖味甜美,入口嚼時芳香長久,還具有松子獨特的清香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