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的風(fēng)味特色菜主要有:沈陽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馬家燒麥、那家館白肉血湯、溝幫子熏雞、全羊席、蒙古餡餅、喇嘛糕、李記壇肉等。
遼寧十大風(fēng)味馬家燒麥、榴蓮酥、牛莊餡餅、烤全羊、三色珍珠圓、錦州小菜、手把肉與全羊湯、滋補(bǔ)魚頭、鮮蝦蘿卜絲餅、驢肉蕎麥冠頂餃。
朝鮮族烤牛肉
將新鮮牛肉去筋膜、脂油,切成肉片,加醋、醬油、蒜末、白糖、胡椒粉、味精、香油拌勻,另備醬油、辣椒末、白糖、白醋、香菜末、大蒜等調(diào)味品分裝于小碗、炭火爐放于桌心,上放鐵箅子,用筷子夾肉片放在箅子上燒烤,蘸調(diào)料后食之,外焦里嫩、酥香咸辣。
灌湯包
于1959年由河南省開封引入沈陽,用鮮豬肉末加食鹽等腌漬約3小時(shí),兌人雞湯、涼后的材料油,拌成湯包餡,包入精粉皮中,上籠蒸熟,皮薄餡稀,多汁鮮香。
老邊餃子
老邊餃子由于皮薄肚飽,柔軟肉頭,餡鮮味好,濃郁不膩,因此,凡遠(yuǎn)近來沈客人,都愿品嘗。1964年鄧小平同志到沈陽視察時(shí),品嘗過邊霖包的餃子,吃后非常高興地說:“老邊餃子有獨(dú)特之處,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我國著名的藝術(shù)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堂老邊餃子,吃得興致勃勃,稱贊不已,席間余興未盡,揮毫寫了八個(gè)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老山記海城餡餅
老山記海城餡餅是沈陽市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由毛青山于1920年創(chuàng)始于遼寧海城縣城火神廟街。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號(hào)老山記餡餅店,于1939年遷到沈陽。
李連貴熏肉大餅
由李廣忠(乳名連貴)于1842年創(chuàng)制,1950年從吉林省梨樹縣傳入沈陽。熏肉選用鮮豬肉,用溫堿水涮凈,在清水中浸6-10小時(shí),然后切成方塊放入老湯中煮熟,再加紅糖熏制。大餅用肉湯食鹽和調(diào)料加入面粉中和成酥軟面團(tuán),醒面時(shí)間稍長,搟片抹油,重疊復(fù)搟幾次,烙制成餅。其特點(diǎn)是熏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濃,色澤紅;大餅色黃清香,里軟外酥層次多。
朝鮮族打糕
打糕是用浸泡蒸熟的糯米,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成年糕狀,中間夾豆沙餡,加上白糖制成,香甜可口。
銀絲牡丹
將牙片魚片薄片,卷上整理好的魚翅,粘上火煺、紅尖椒等作花筒獎(jiǎng),海螺片薄片爆炒后擺在盤中成牡丹花狀即可,此菜色澤淡雅、素潔、口咸脆嫩香鮮。
鮮貝原鮑
原料用大連沿海一帶的新鮮紫鮑,及野生鮮貝等。鮑魚、鮮貝用油爆的方法烹制而成,此菜色澤艷麗選料精細(xì),別具一格,清鮮酥嫩、鮮香適口。
咸魚餅子
咸魚餅子是地道的大連美味。新鮮的海魚,在海邊陽光下曬干,再烤得外焦里嫩,和香噴噴的玉米面餅子一起下肚,怕是滿漢全席也難敵其獨(dú)特的風(fēng)味。
紅鯛?wèi)蛑?br />
原料選用新鮮紅鯛(又名加吉魚)、火腿、蘭片、肥肉等。紅鯛魚用清蒸方法成熟后,再用引湯的方法烹制而成。彩珠子用氽的方法烹制的。此菜選料精細(xì),色澤鮮艷,清鮮軟嫩適口。
松鶴延年
這是擺放在宴席中央的藝術(shù)彩盤,以祝福客人的健康長壽。彩盤的周圍,排列著風(fēng)味各異的八個(gè)小圍碟。有“拌三鮮”、“鹽水蝦仁”、“熗魚絲金菇”、“紅油香螺”、“鹵香茹”、“熗蜇皮”、“水晶海鮮”、“石花黃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