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名特產什錦小菜原名蝦油小菜,它始創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什錦小菜在歷史上被稱為海味佳品。
▽錦州什錦小菜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康熙皇帝來廣寧鎮(今北鎮縣)中安堡祭祖(傳說中安堡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逃生之地),錦州府開為去廣寧鎮朝拜,特專程到李家取兩壇蝦油小菜,送到行宮南面的曠觀亭,康熙皇帝品嘗后連聲贊美,從此,蝦油小菜代替了原封貢蝦成為歷年貢品,一直沿續下來。
同治九年,李家后代李廣春繼承祖業,開了小菜作坊,后來搬到錦州城內,立號玉和成,專做蝦油小菜,生意興隆。李廣春又增加了小菜品種,有菱形的苤藍塊,螺旋狀的小地梨,乳白色的杏仁,金黃色的姜絲,使蝦油小菜達到八個品種。
而這八種鮮菜都分別腌制,然后按一定比例兌制在一起,出賣時七分小菜三分蝦油。由于他腌制的小菜加工精細,菜樣獨特,色澤誘人,味美芳香,因此,蝦油小菜聲譽益高。
隨著蝦油小菜的發展,李廣春把常年延用的“狗頭壇”改成小簍裝,這種簍,封閉嚴密,避光、保色、保味,樣式美觀大方,輕便易帶,不易損壞。宣統年間,溥儀皇帝曾派人專程來錦取去小菜兩大簍(十斤裝)當時,李家曾貼上耀眼的商標并扎上紅繩,獻給溥儀皇帝。
此后,蝦油小菜包裝開始扎上紅繩,以廣招徠。又增加了小蕓豆、小茄包,共十種,并將蝦油小菜改名為什錦小菜。
▽錦州什錦小菜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錦州什錦小菜具有特殊風味,是由小黃瓜、油椒、豇豆、芹菜、小茄子、蕓豆、苤藍、地梨、杏仁、鮮姜十種鮮嫩蔬菜與優質蝦油腌制而成。其色澤碧綠,滋味鮮美,清脆適口,富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