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清明節日的雙重性格
最早提出寒食節應起源于“改火”習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誤》的“火”條中談道:“《論語》曰:‘鉆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鉆燧。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為寒食節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持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
近代學者多從此說,有學者更是從世界其他地區尋找到了類似的“改火制度”,并且力證“改火制度”便是中國寒食節的起源。但就算改火確實需要新火不能與舊火相見,是否需要三五天甚至一個月那么久的時間?改火是不是就一定有寒食的必要?而其他民族的民俗中也有許多改火的習慣,但是都沒有提到寒食。不僅如此,改火是古禮,是在全國性范圍實施的,然而到了漢代關于寒食的記載,卻都出自于山西太原地區;另外,改火儀式是官方主持進行的禮制,不是民間私設,而自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寒食習俗曾多次遭到官方禁止。這都讓人對“寒食節起源于古代的改火習俗”一說,充滿了懷疑。
最后,是介子推說。事實上,關于寒食節的起源,在隋唐以前并不見他說,普遍都認為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忠臣介子推。晉文公為了封賞對他有割股之恩的介子推,放火燒山逼隱居的介子推露面,卻誤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因此下令以后每年在介子推的忌日,禁忌煙火,只許寒食。
介子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并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并且,寒食節起源于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于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后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
但是細究一下漢代及漢以前文獻中對于介子推故事和寒食節的記載,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
介子推的事跡最早見于《左傳》,沒有記錄他追隨文公流亡時的情節,亦沒有提及他的死因。然而,戰國時期至少還有兩部著作,提及了介子推故事的另外版本。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樹燒而死”的意思,這樣至少在屈原時代,關于介子推被焚死的說法就已有了。另外,《莊子·盜跖篇》說:“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這段話中,“割股”與“焚死”的情節都已經出現了。
雖然有人懷疑《莊子·盜跖篇》的記載是漢代人“増托”之作,不足為信,但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士節》又出現了介子推“賦詩公門”和晉文公“懸賞尋人”的情節,可見在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異文。呂氏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股”、“焚死”情節,未必是他未見此說,很可能是他不取。這跟后來司馬遷一樣,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一定聽到了關于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版本,只是他以史家角度認為不足信,仍以《左傳》記載為主要藍本。
在先秦到西漢之間,介子推故事不斷發展,可能離歷史本真越來越遠,內容情節卻愈加豐富,并且在民間流傳甚廣。到《后漢書·周舉傳》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至此,寒食習俗和介子推傳說的關聯已經記錄得非常明晰。
介子推故事中的“割股”、“焚死”等情節,雖然很可能不是史實,但其產生與流傳卻在寒食習俗見諸文獻之前,因此,說漢人為了附會寒食節而編出介子推的故事,豈不本末倒置?加上最早對于寒食節習俗的記載中,不論《新論》、《后漢書》,還是后來的《琴操》、曹操的《禁絕火令》、《鄴中記》,所言都是太原地區特有的習俗。相傳介子推被焚死的“綿山”就在太原郡,有著如此時間上和地理上的聯系,似乎應該認為是介子推的故事先在民間變化發展,有了“焚死綿山” 等等情節,然后周圍地區的民眾開始產生寒食習俗(很可能形成于西漢),繼而這個習俗被記載于各種文獻之中,這樣邏輯比較通順。而由民間傳說產生紀念性的節日習俗,也是合乎情理的。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