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飲食民俗
--------------------------------------------------------------------------------
--作者:湖畔客棧
六、節日食品
節日與禮儀往來食品,與節俗、婚俗、喪俗、人生禮俗相連,重吃,也重看,許多面食發展成了民間面塑。
過節(春節)做各種儀式用面食最多,供祖供神的有大餑餑、棗餑餑、豬頭、全豬等等,其中最好看的一件叫“太陽餅”。太陽餅用數層面餅做成,直徑盈尺,用多件面塑裝飾,又染彩色。做年糕,切成近尺方塊供神。又做許多面食,儲存留正月吃,做圓形面食,上刻十二凹缺,叫“蒸月”,做圓倉形面食,叫“蒸倉”,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屬”,又蒸魚、豬、狗、雞、元寶等形分置家中各處,節后食用。有于正月初一吃芋頭的,為取“連年有余(芋)”的吉利;有于此日吃地瓜的,邊吃邊念:“正月初一吃地瓜,打的糧食拄屋笆。”流行地區最廣的是正月初一早飯吃水餃,素餡,且包藏棗、粟子、糖、糕、硬幣(從前是制錢)等物于餃子中。
正月初五日,聊城地方早餐或午餐吃餃子,名為“捏五”。曹縣地方初七早晨吃扁食(餃子),俗傳初六日夜老鼠娶親,七日晨吃扁食為“捏老鼠嘴”,意思是不準老鼠偷吃東西,正月初七日為入七日,吃糕、吃面條。正月初八日聊城地方吃糕,名為“八登高”。
立春日吃春餅,白面作薄餅,卷菜食之。吃蘿卜,名為“咬春”。
正月十一日俗謂“莊稼生日”,撈干飯供天地眾神,人也于這一天吃干飯。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自做元宵的,團餡為丸,蘸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復滾動,因稱“滾元宵”。節前用豆面做各式燈盞。節間到處點燃,節后收殘燈,切條代豆腐熬菜,味道亦佳。也有于此節做“繭餑餑”、“錢龍”、“圣蟲”(有“坐圣蟲”、“草圣蟲”之別)等面食的。“錢龍”供財神,“圣蟲”分放糧囤、草垛里。這種東西都要留到二月二大家分而食之。
正月十六日早晨曹縣人吃高粱面皮、薺菜餡紅扁食,俗稱“雜面扁”,諺稱:“吃個雜面扁,又不咳嗽又不喘。”
正月二十五日,有的地方稱為“龍鳳日”,吃面,名為“龍鳳面”。有的地方稱為滿囤娘娘生日或添倉日。濰坊一帶,將“添倉”二字音轉為“添嗓”,于是以“填倉日”為“填嗓日”,謂是日宜以美食“填嗓”,家家都備豐餐,實在幽默有趣。
二月二日,吃面條,名龍須面;以糖浸黃豆粒,晾干、炒食,名炒豆兒、糖豆兒或咬蟲兒;有些地方要把過年(春節)時留的最后一點年糕切塊用油煎來吃。過此即再也沒有年糕可吃了,故鄉間諷喻希圖繼續已結束之事時說:“還想二月二那一碗糕!”有些日常并不吃煎餅的地方,二月二也要吃蔥油煎餅。有于這一天午飯吃豬頭的名為“龍抬頭”。
三月三,多數說是“小媳婦節”,節前新媳婦回娘家,三月三回婆家要帶回許多面塑的燕子,廣泛送人。燕子各種各樣,個個彩繪。巧手所做的,人得之不忍食,往往置柜頭為飾物。亦有說“三月三是窮節”的,至節必吃高粱米粥與菜餅子。濰坊一帶三月三寒食禁火,各家備單餅撒芝麻、炒鹽、卷雞蛋而食之,名為“單餅卷雞蛋”。
清明節,吃煮雞蛋,吃五樣糧干飯。長島地方又說這天是“驢生日”,此日必吃高粱米稠粥。飯熟時先盛一碗喂驢,故歌謠有云“打一千罵一萬,忘不了清明這碗飯”。
夏至,煮食新麥粒,或以青麥粒磨“連展”吃。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雞蛋。粽子,古稱“角黍”,山東民間做的都是甜食,中多包棗,因此又稱棗粽子,有白米和黃米兩種。粽子葉,多用寬葦葉。魯西南山區有柞葉粽子,自成風味。萊陽南鄉以白面包黃米蒸食以代粽子,名為“銀包金”。端午節煮雞蛋吃也連帶許多風俗,有說此日吃雞蛋不腰痛的,有煮熟雞蛋趁熱在小孩肚上滾動說這就可以免肚子痛的。海陽縣境內有高山,名雙崮,頗為險要,當地青年端午節必攜雞蛋登崮,于崮頂吃雞蛋,這是舊俗,卻和現在的登山運動不謀而合。
六月六日,濟南人日出以前食炒面。
七月七日,作小面食,油炸,稱為“花兒”,有民謠:“七月七,炸花吃。”七月七或七月十五(因地而異),以木模(磕子)磕小餅烙食,有的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名為磕餅、巧果、小果。“花兒”、“巧餑餑”,烙熟之后,以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果或沙花布,掛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穿為一環掛小兒項間取樂的。萊州地方,婦女過七月六日,于這一天做面食供“姐姐”(織女)乞巧,面食有多樣形式,其中必有面剪刀一把,其他面塑果、茄、瓜、石榴、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無物不可做,做來皆生動,簡直可以稱作面塑節。
七月十五日,招遠地方以木?娘灷邮。
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吃市上賣的各種月餅之外,濰坊一帶地方又流行做“月”與“月鼓”。“月”也叫“月糕”,用面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做“猴”,又裝飾許多面塑染色花果,兩層中間,也夾紅棗,此物用以供月、贈親友,好看,亦中吃。“月鼓”形小,但也是精美面塑,節間小孩擎于街頭比月,頗有比賽氣氛。
九月九日,重陽節,舊時各地必于這天蒸棗面花糕,名菊花糕,又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也有把這前后的幾天稱為“羊肉會”的,必烹食羊肉。魯中山區,重陽節吃糗糕,諺稱:“九月九,家家糗,誰家不糗過不有。”糗糕用黍米或粘谷米加豇豆、花生米、大棗等制成,吃時加糖。
十月一日,聊城地方炸供品,蒸饅頭,祭祖。
冬至,俗稱過冬,必吃包子或餃子。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這風俗來源于佛教,佛教傳說,臘月八日是釋迦牟尼成道日,道徒皆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北宋時汴京諸大寺作浴佛會,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其名即“臘八粥”。從前的上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煎粥,并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紅糖、白糖、葡萄干作點綴,今山東各地都有吃臘八粥的風俗,多不過雜煮數色糧而已。
臘月二十三辭灶,俗于此日祭灶時吃糕,且在糕出鍋時,以糕涂灶王嘴巴。吃素面湯或雜面湯。飯后又吃祭灶的“糖瓜”。民謠唱道:“灶王爺,腿兒彎,提里克拉上西天。‘我見玉皇訴訴苦--吃了糖瓜扒雜面!’”
有些地方過年前的幾天,天天有節俗飯食:臘月二十八吃紅(高粱面)包子,二十九日吃白包子,三十日吃大米、小米干飯。
七、禮儀往來食品
禮儀往來特設的飲食:
萊州地方,婚前男家向女家送面(粉),女家即以此面做“富貴”、“魚”、“鴛鴦”,所有這些面食“主件”上,又滿插鳳凰、燕子、荷花種種小的面食。還做一件面塑,大魚背上插一個小面人,名為“王小摸魚”。所有這些總名“早花”,內寓“富貴有余”、“早生貴子”等吉祥語;結婚之日,所有陪嫁品中的“盛器”(如箱、盆、盒等)均需做印紅印大火燒“壓”著。這諸多火燒至婆家后,由親友們分食;新娘另作面魚、翻白果、佛手等油炸食品,盛“席頭盒子”中,隨身帶著,留以餉新郎,名為“體己干糧”;新娘三日歸寧,由娘家回婆家時,又需做包子(其形好大,不包菜,包饅頭,且塑為“媳婦頭”、“魚”、“蝴蝶”等狀)數十、炸面魚、翻白果、“荷葉”各數十。其中更有一種“扒皮花”分外別致,以面做佛手、花卉、魚蝦等形,外覆薄餅,蒸熟后,扒去外面的餅,再“抹顏色”,特別好看。
乳山地方的“媳婦餅”,也是結婚時由女方帶到婆家去的。用上等好白面和雞蛋、豬油、白糖等做成,烙熟后以紅色點染,至婆家后,親友分食。平常有做此餅者,也呼為“媳婦餅”。[Page]
--------------------------------------------------------------------------------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