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從50多萬年前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演變歷史。
石磨的普及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對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較原始簡單。先民們通過碾盤、碾棒、杵臼等對谷物進行粗加工,難以提供大量去殼凈米。到了周代,石豈的出現,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飛躍。石豈,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為主變為以磨為主。隨著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飲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類開始加工
與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類加工更為考究。而且,作為對肉類初加工的選割,與后期烹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貴族在祭祀、宴會時所享用的各種肉類,其選割及烹制,由專設的官署“內饔”與“外饔”執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選擇無病、無特殊腥臊異味而又健壯的畜禽,并辨別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進食時,各式各樣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進行,這些都是由肉類所切割成不同形狀所決定的。
八珍的出現
周代“八珍”的出現,標志著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以炮豚為例,首先將小豬洗剝干凈,腹中實棗,包以濕泥,烤干,剝泥取出小豬,再以米粉糊遍涂豬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狀,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內,把小鼎又放在大鑊鼎中,用文火連續燉三天三夜,起鍋后用醬醋調味食用。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燉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余道。“八珍”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菜肴,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襲用“八珍”,至今還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寶粥”之類。
四大菜系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在南方,楚人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魚米之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由于又融匯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和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
在西邊,秦國占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后期,秦末發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受封為南越王。利用廣州地處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供食用的動植物品種繁多,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優勢,建立了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飲食比較發達,目前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并流傳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至此,后稱“四大菜系”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雛形已經初成。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