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夕有哪些傳統(tǒng)食俗
除夕,是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這個晚上,“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
舊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團聚吃“年夜飯”,稱為“合家歡”、“團年飯”。這一天,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過年吃團圓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
春節(jié)期間的飲食一般都喜歡取吉利的用語。比如蘇杭一帶,年夜飯里蛋餃是不可少的,它象征“金銀元寶”,同時還有道菜是肉炒筍絲,叫做“絲絲齊齊”,蘊含事事遂意,樣樣齊備之意。此外,還要上一盤胖頭魚,但只吃中段留頭尾部,這叫“有頭有尾”,寓意做事善始善終,一年到頭,家事盛旺。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也是要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等。
除夕夜吃餃子,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俗。除夕夜的團圓飯是餃子,熬夜守歲時的活動是包餃子,到了午夜12點時,更要吃上一頓餃子,寓意“更歲交子”。餃子作為一種食物,早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有了,而作為辭舊迎新的食品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各地餃子的制餡、吃法和寓意也不盡相同。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只餃子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有的地方喜歡把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北方人除夕包餃弄破,也只能說“掙了”,忌諱說“爛”字和“破”字。
江南人家吃年夜飯,桌上四冷盆、四熱炒,一曖鍋。年夜飯餐桌上必備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綠,名為“長庚菜”;有的還備上落蘇(茄子)菜。落蘇菜以風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飯時大家動筷第一口先要品嘗的就是這個菜。因吳音“落”與“樂”諧音。除夕夜,江蘇各繭襲襯豢豢一蔽畫品,即用漏孔小蒲包內(nèi)裝石灰粉,在糧囤周圍以及戶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寶形或矢戟形),以示財產(chǎn)首先是糧食得到安全保護。
除夕“一夜連兩年”,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爐邊桌旁,剝橘子,吃花生,叫做“守歲”。最后兒童向長輩辭歲,長輩給兒童發(fā)“壓歲錢”。有些地方做長輩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了的床頭枕畔,名為“壓歲果”,好讓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時,獲得新春的歡樂。
來源:名希特產(chǎn)網(wǎng)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chǎn)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