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涮羊肉的歷史
時令進入冬季,又是涮羊肉的好時候,北京的大小酒店、小巷里的家家戶戶此時一片熱氣騰騰。北京人喜食涮羊肉的歷史悠久,《歲時雜記》記載:“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臠肉于爐中,圍坐飲喝,謂之暖爐。”中國傳統(tǒng)又有暖冬一說,這不是節(jié)日的名稱,古代是指十月一日的飲食活動,古人通常喜歡在自己營造的火熱氣氛中迎接寒冬的到來。外邊寒風(fēng)凜冽,內(nèi)心卻一片溫馨,三五知己邊涮邊飲,歡言暢敘,其樂融融。
人們喜歡涮羊肉還因為它食用簡單,隨著社會的進步,飲食灶具也越來越豐富,炭爐、電爐、煤氣爐皆可供涮羊肉之用,鮮肉片、凍肉片也隨處可以買到,所以北京隨處可以看到人們在涮羊肉。一個外地人,不管來自何方,飲食習(xí)慣如何,都很容易受到這種熱烈氣氛的感染,很快就加入到涮羊肉的隊伍中。據(jù)說,涮羊肉發(fā)明于忽必烈的軍營中。
有一次軍隊在行軍中糧食匱乏,士兵眼看就要斷炊,天氣又寒冷,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有一個廚子靈機一動,想出了辦法,他煮了一大鍋開水,將凍羊肉切片投入水中,待羊肉煮熟后,撈上來拌以作料食用,雖然味道并不鮮美,但解了軍隊的燃眉之急,受到忽必烈的賞識,從此在軍隊中推廣開來。
“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中國人歷來視羊肉為冬日補品,認為食羊肉可以生熱、促性。中醫(yī)理論說,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腎經(jīng),具有補虛勞形衰、祛寒冷、開胃健力、通乳治帶、助元陽、生精血等功效。羊不但食用價值大,而且可食用度也很高,除蹄甲、角、齒、毛外,羊身上所有其他部分,無不可以入烹成饌,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人們在羊身上賺足了便宜,所以“被涮了一把”就成了吃虧的代名詞。
來源:名希特產(chǎn)網(wǎng) 關(guān)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chǎn)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zhì),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guān)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guān)注:113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guān)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