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國《續修通江縣志稿》記載,通江銀耳的人工培育成功,是在清光緒六、七年間(1880—1881年),而陳河鄉霧露溪畔的九灣十八包則是它的發祥地。
“銀姑娘”和通江銀耳的傳說故事
陳河的霧露溪,是通江銀耳的發祥地。早年,在霧露溪邊住著母女倆,靠打柴為生。女名銀花,長到十六七歲,品貌端莊,心靈手巧,人們尊稱“銀姑娘”。老媽媽正該享福時,卻得了重病,面黃肌瘦,全身無力,醫生認為是不治之癥,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姑娘身上。七月的一天,細雨霏霏,姑娘到青杠林坡檢柴,發現一根青杠斷枝上長著幾朵白花花、亮晶晶的東西,覺得新奇,她采下一朵,拿到鼻尖嗅,沒有什么氣味;放到嘴里嘗,清涼可口,于是,她把這東西帶回家,讓媽媽也嘗一嘗。媽媽知道青杠林樹上長的東西沒有毒,大著膽子吃了,覺得很開心。以后,姑娘每次上山撿柴,都注意尋找這類東西,拿回去給媽媽吃。斷斷續續吃了十多次,媽媽的病就好了,母女倆很高興,要給它取個名字,說它形狀像耳朵,色澤潔白晶瑩,就取名“白耳”。白耳能治病,漸漸被鄉鄰們知道了,但很難找到,姑娘想,白耳既能在青杠斷枝上長,何不把青杠樹砍倒讓它生長呢?經多次試驗,果然砍倒的青杠樹長出白耳來。因銀姑娘發現和培植了白耳,為感念她的功績,遂將白耳稱“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