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龍崗鎮馬圖村原名叫馬頭村,是我市著名的老蘇區。1929年朱德總司令帶領南昌起義后的紅軍途經梅州時進駐此村,村中百姓拿出自己制作的高山綠茶招待紅軍官兵,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士品嘗后贊不絕口。后來馬頭村更名為馬圖村,紅軍戰士在村中喝過的茶被稱為“紅軍茶”。
1929年10月28日,紅四軍軍長朱德(1886—1976)率領該部6000余官兵進駐廣東省豐順縣龍崗鎮馬頭村,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馬頭村地處粵東豐、梅兩縣交界,疊疊峰巒終日云霧繚繞,泉水叮咚,竹木茂盛、山茶翠滴。1929年10月28日下午,朱德軍長率領部隊開進馬頭村,群眾擎著紅旗,敲鑼打鼓列隊歡迎紅軍,全村墻壁張貼滿歡迎紅軍的標語口號。場面熱烈,群眾情緒高漲。
朱德軍長深知粵東人民生活艱苦,不少人都遠涉重洋去謀生,所以他帶領六千多官兵一進村,糧、油、鹽、菜的問題讓他一籌莫展,朱軍長快步來到后勤處了解情況,進門一看,屋里堆挨堆地擺著豬肉、大米、咸菜、青菜、柴、鹽,分類放著,還有當地土特產苦竹筍、山茶,他喜笑顏開。一會兒,中共豐順縣委書記黎鳳翔(1901—1931,已上報中央為民族英雄)和區、鄉的領導成員楊立忠、黃達文、鐘偉等找到了朱軍長,黎書記開門見山地說:軍長,準備工作距離上級要求相差甚遠,請包涵。朱軍長豎起大拇指贊揚他們:馬頭村迎接紅軍場面熱鬧,伙食更是樣樣齊全,我代表紅四軍官兵感謝馬頭人民。
這時,一位叫饒大媽的人風風火火闖進來要找黎鳳翔書記。她像其他客家婦女一樣,脫口用山歌敘事:
黎書記來馬頭村,籌糧尋菜一村村;
馬頭農民表心意,男女老少迎紅軍。
饒大媽的山歌表達了馬頭人民對紅軍的深情厚誼。黎鳳翔想起馬頭村苦況,愧疚萬分,也深情地回了饒大媽一首山歌:
有女莫嫁馬頭村,澀茶難賣米缸空;
三餐木薯搭苦筍,寒天爛衫難過冬。
在旁邊站著的朱軍長是四川客家人,他聽懂了黎書記和饒大媽的對歌,頓時拱手向饒大媽表示感謝。接著,朱軍長叫康克清同志從馬背上卸下一大袋從閩西準備載到井岡山的茶種,贈送給馬頭村茶農。朱軍長還與黎書記騎著戰馬到山上指點規劃。此后,茶農把朱德夫婦贈送的茶種精心培育。馬頭茶從此茶色翠、味甘、醇香,具有提神醒腦、解渴、驅煩、祛暑、除滯的功能。產品很受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內外華僑歡迎。為了紀念朱德夫婦的功績,馬頭村人就將這種茶叫成“紅軍茶”,并把馬頭村改名馬圖村。
1963年,廣東省舉辦綠茶評比,結果,“紅軍茶”榮獲第二名,從此“紅軍茶”名聲大噪。1963年春,馬圖老區人民懷著對朱德元帥夫婦的崇敬心情,專門把異常甘香的紅軍茶送給朱德夫婦品嘗。豐順縣文宣隊還依據以上的故事,編成《敬您一杯馬圖茶》的女聲山歌小組唱,歌詞如下:
旭日東升放光華,馬圖山上飛彩霞;
采茶姑娘身背簍,漫步進山來采茶。
采茶不忘朱軍長,當年帶軍過山洼;
贈給井岡茶種子,井岡精神播萬家。
井岡山茶細播下,綠色茶苗遍山野;
紅軍哥哥回來吧,敬您一杯馬圖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曾多次播放這首山歌。這首山歌風靡大江南北,唱出了“紅軍茶”的由來。今天,馬圖村人在變,山在變,水在變,茶農生活起了新的變化,馬圖人民又唱起山歌:
采茶越采歌越多,茶園風光多美好;
茗茶鋪出致富路,朱德恩情記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