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以吃成名
王羲之既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也是位老饕。他會吃,善吃,這還與他一生的功名成就大有點關系哩。這里說說他三次吃的故事。
吃牛心炙,使少年王羲之成為知名人士
王羲之是山東臨沂人。父親王曠當過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導是東晉著名的宰相,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乃正格的三朝元老。在王羲之13歲的時候,被帶去謁見當時任尚書左仆射的老酒罐周。周知道王羲之7歲就開始學習書法,12歲就已讀過前人的書法論述,年紀雖小,卻很有才學,因而刮目相待。
當時的人,很重視吃牛心炙,說吃了牛心炙可以補心。此品是燒烤而成的。在座的客人都還未動箸,周便親自先割了一塊給王羲之吃。于是,同時被邀請的客人都對王羲之敬羨不已。一個13歲的娃娃,一下子成了知名人士。此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晉書王羲之傳》皆有載。
吃胡餅,王羲之得千金小姐郗睿為妻
事情是這樣的:晉太尉郗鑒想選女婿。他知道王導門下的幾個子弟都是俊才,便想從中選一個做他的乘龍快婿,寫了一函給王導,說明了他的意思。王導復信,同意讓郗鑒派人去選,并通知了幾個小伙子準備一番。屆時,幾個小伙子都收拾打扮停當,準備迎接挑選,惟王羲之沒有打扮,仍是原先自在隨便的樣子。選婿的人來了,個個目測過,見王羲之還敞開衣服,露出肚皮,坐在胡床上吃胡餅,根本沒把能不能入選當回事。結果郗鑒派出的差使如實回稟,出人意料之外,郗鑒聽后很高興地說,此正吾佳婿也!差使問看中的是哪一個,得到回答,選中的是王羲之。現在我們使用的成語“東床坦腹”、“東床嬌婿”、“東床嬌客”,故事就來自王羲之的東術坦腹吃胡餅之事。
愛鵝及吃鵝,使王羲之的書法更趨成熟
由于王羲之在書法上的成熟和貢獻,后世人譽他為書圣。而王羲之的書法,是與他性愛鵝及一次吃鵝大有關系。
王羲之的書法最先是從衛夫人(東晉女書法家衛鑠)所珍藏的蔡邕書法貼那兒起步學的。王羲之年輕的時候,雖然書法也有名氣,但尚不及庾翼、郗愔等人水平高。這對于一個自強不息的人說,無疑是一件難堪的事情。好在王羲之有一個特殊的嗜好:愛鵝。他常常觀察鵝的行走姿態,把學習書法與觀察鵝的習性結合起來,書法水平日趨成熟。
《晉書.王羲之傳》記下這樣兩件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沒有看到那只善鳴的鵝,嘆惜了好一陣子。但吃過了老姥親手烹飪的鵝就更愛鵝了。
還有一件事:“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王羲之的書法,其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與他觀察鵝大有關系。他的隸書,史書稱“為古今之冠”。《晉書》作者房玄齡等對他的書法作過如下評論:“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愛鵝及吃鵝之事,傳至宋代時,沈括《夢溪笑談》還記江南一帶有稱鵝為“右軍”的。原因是王羲之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后人稱他為王右軍。現在我們所用的成語“以書換鵝”,其故事亦本此。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4-09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5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4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3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