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風俗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亦稱“臘八節”。舊時,每逢此節,多數廟宇例向善信施粥,相傳是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食粥亦系紀念釋迦修苦行之故,從而派生出了天寧寺“銅鍋煮粥、普濟饑民”的神話傳說。其實,“臘八”與“臘八粥”并非佛教遺風,而是土生土長并有特定意義的華夏民俗。
《禮記》孔穎達疏曰:“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早在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獵獲的禽獸舉行大祭,祈福消災。此俗,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聚萬行而索饗之也。”《說文》云:“冬至后三戌為臘。”西漢文學家楊惲《報孫會宗書》有“田家作苦,歲時優臘,烹羊泡羔,斗酒自勞”的記載,民諺曰:“臘鼓鳴,春草生。”說明在漢代以前,人們就重視臘祭,擂鼓鳴金、翩翩起舞,乃是驅魔除妖、祈求國泰民安和迎春的憧憬。南朝《荊楚歲時記》謂“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至唐代形成影響頗大的“行賜食朝典”禮俗時,“臘八節”與佛教尚無直接關系。直到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才出現了: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的記載,可見是宋代以后佛教盛行才將“臘八”與“浴佛”聯在了一起。至于“臘八”是“釋迦牟尼成道日”之說,如果不是附會的話也純屬巧合。明清以來,“臘八”被抹上了濃厚的佛教色彩。可是,在不少地區,民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傳說:朱元璋兒時替地主放牛,經常挨餓。有一年臘月初八,天寒地凍,餓急了只得捉老鼠充饑,挖到鼠洞深處,發現鼠窩里貯糧豐富,大米、赤豆、花生、紅棗……樣樣俱全,取了煮粥,香甜可口。后來他當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膩了,想起往事,傳令御廚以谷米果蔬混雜煮粥,食后大悅,才犒賞天下,每逢十二月初八,官民人等一律煮食“臘八粥”。直至清光緒年間,許多地方的《縣志》都載:“今俗乃以臘八造粥……實朝廷典禮之常。”
“臘八粥”的煮法,《燕京歲時記》云:“用黃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用料十分講究,正是華夏先民“聚萬物而索饗”的臘祭遺風在民間的持久傳承。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其名著《紅樓夢》中有“世上的人都熬臘八粥”的表述,近代著名作家沈從文曾寫專題文章《臘八粥》為頌,當代名作家王蒙亦在《我愛喝稀粥》一文中贊賞臘八粥“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真能啟發一點重農愛農思農之心”……
每逢臘八節,民間除煮臘八粥外,還有泡臘八蒜,釀臘八酒等習俗。臘八蒜是將蒜頭去皮后泡在米醋內,月余后蒜呈淺綠色,味道鮮美,說是食后可驅疾病,避瘟邪。臘八酒,是臘八節用糯米釀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紅色,晶瑩透亮,點滴成絲,酒味濃郁,飲后唇齒留香。可惜這種民間釀制的酒,一般數量不多,僅供家用,市場上很難買到。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4-11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6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4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3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