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飲食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既有出自宮廷、有"金枝玉葉"之稱的洛陽燕菜,也有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鯉魚躍龍門,既有好喝的不翻湯,也有好吃的張記燒雞。
洛陽人喜愛喝湯,洛陽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湯水多,各色各樣的湯成為洛陽街頭最平常的風味小吃,如不翻湯、胡辣湯、牛肉湯等。
洛陽特色美食
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為中華名宴,由唐代宮廷流傳民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因整桌宴席以湯見長,故名”水席”。”水席”中的萊肴有葷有素,素菜葷做,有冷有熱,咸甜酸辣,口味各異。水席共有二十四道萊,先上八個飲酒涼萊(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熱菜由大小不同的青花海碗盛放。其中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露,就發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發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洛陽牡丹燕菜
系用白蘿卜切成細絲,配以各種佐料,經過數道工序加工而成,清爽可口,為洛陽歷史名萊。傳說唐代武則天時,洛陽東關下園墓地出產一特大蘿卜,長約三尺,重達幾十斤,農民視為祥瑞,進貢宮廷,御廚經多道加工,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湯羹,武則天食后贊不絕口,因感激當年在感業寺食蘿卜救命之恩,即賜名”義菜”。因其形似燕窩,后改稱”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周恩阿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考察,以洛陽水席宴請來賓,當周總理看到燕萊中有廚師精心雕刻的牡丹花時,高興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連萊中也開出牡丹花來。”之后,洛陽燕萊就被稱作“洛陽牡丹燕菜”。
洛陽漿面條
是洛陽人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漿面條的原料一一漿,是制作粉絲的綠豆漿。將做綠豆粉時滲出的豆漿置于一定溫度下,使之發酵變酸,再加溫到八十度左右,使液面產生一種蘑菇狀漿沫,加入少量香油,反復攪拌,待滾沸時,把面條下入,拌面糊使之成糊狀,最后放入經調制的芹菜、韭菜、辣椒油、蔥花、大綠豆以及鹽,吃起來味道極佳,增進食欲。
新安縣燙面角
選用一種肥瘦適中的鮮豬肉,最好為前胛后臀,肥瘦搭配,細剁成丁,用原汁肉湯攪拌,并配加大蔥、生姜以及多種調料。面皮是用開水將面粉燙后和成團,切開放涼,再揉勻,搟成薄皮,包成狀如新月的面餃,上籠清蒸而成。這種燙面角,香而不膩,五味俱全。
洛陽風味宴
洛陽風味宴是以河洛文化為基本內涵,將洛陽地方風味與時代特色相結合,突出高雅、祥瑞、營養、儉樸的文化氛圍,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宴席。它是豫萊、洛陽水席的繼承和發展,薈萃了200多種洛陽地方風味之精華。它根據規格分高中低三個檔次,多種系列菜譜,一般有一個拼盤,6—8個圍碟,10道熱萊,8個面點,并配有時令水果組合而成。以中檔菜譜為例:冷菜有一戲水拼盤、6個圍碟;熱菜有白云仙餅、牡丹燕菜、虎皮冬瓜、鳳眼鴿蛋、野菜肉絲、菊花腐皮、酸辣肚絲湯、雞茸白玉球、豆腐箱、釀黃瓜筒;面點有蒜泥面、洛陽鍋貼、三絲蛋卷、夾心蛋糕、漿面條、糖三條、豆沙包、水煎包;水果有雪梨、蘋果等。
鯉魚躍龍門
黃河鯉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以黃河鯉魚為原料制成的鯉魚跳龍門,造型優美,盤中一條鯉魚昂首向上,仿佛正待躍入龍門。這道菜寓意吉祥,鮮嫩味美,頗富山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