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砂鍋,馳名各縣;堅固耐用,輕巧靈便;不炸不裂,沒有砂眼;做飯快熟,煮肉肯爛;燒湯炒菜,顏色不變;滾下米湯,又香又粘;煎炒雞蛋,既嫩且鮮;熬菜燉藥,色味俱全。”
▽蘭州砂鍋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這是至今流傳蘭州的一首《砂鍋謠》。砂鍋子屬陶器的一個分支。陶器大體分為細泥紅陶和加砂粗陶兩種。蘭州陶器歷史極為悠久。據考,蘭州仰韶文化的彩陶,經歷了兩千多年歷史,著稱全國,有半坡、廟底溝、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諸型:齊家文化彩陶的遺存,近年也有發現:火燒溝類型的文化和沙井文化、辛店文化都有彩陶遺存。
這些陶器,彩繪色調單純明快,黑白相映,圖案多層排列旋動多變,技藝精湛,是甘肅古彩陶藝術的瑰寶。一九六六年蘭州王保保城出土的馬家窯類型帶蓋罐,通高12.4厘米,口徑6.2厘米,造型優美,配色諧調,是我國古陶器中的珍品。
蘭州砂鍋子,包括砂罐、砂壺、煨罐、火鍋等二十多個品種,自古為城鄉人民所喜愛,是甘肅省久負盛名的傳統產品關于蘭州砂鍋的起源,一說于一八六一年由武威傳來。最初由范姓制造砂罐。其用途有二:一是在罐內裝上石灰等物,
作防御武器:二是用于化鋼、制造各種工具,遂制造粗砂陶器產品一說是蘭州砂鍋子的雛型即遠古時代的陶“釜”。其理由有二一是蘭州青白石公社白道坪出土的古陶器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蘭州人就已制造陶器了:二是據考蘭州黃河北岸徐家坪發現的十二座土陶古窯,以及同時出土的文物,系五千年前原始氏族社會遺址。
由于蘭州土質得天獨厚,砂鍋子始于古代,流傳于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蘭州砂鍋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蘭州砂鍋子選料謹嚴,工藝精良。它選用蘭州大煤山色青、質細、無雜質、柔軟、韌性好、耐火強度高的坩泥、好塊煤、白土以及有、無煙煤。其制法是先把選好的坩泥粉碎,把塊煤燒成半生的渣子,揀盡釉子,篩盡白灰,粉碎成細末,再把白土磨成細末,制成鍋坯,晾干,上釉子,裝窯,焙燒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