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包含了石花奎面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我初次聽到石花奎面時還有些迷茫,后來經查閱資料了解到石花奎面也稱“石花空心奎面”,這才記起襄陽谷城地區確實有一款工藝復雜、當地廣為流傳的空心面,其落口爽滑,絲絲空心呢。
人要忠心,面要空心
“石花空心奎面”是谷城當地的著名美食,其來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傳說是天上奎星神仙,見石花街開面鋪謀生的林家樂善好施,決定幫他發家,便化作一叫花子,前去討要食物,期間叫花子吃著林家特意搟的面條時,隨口說了句“面條好吃,要是空心的就更好了”,使得林家領悟了“人要忠心,面要空心”的道理,當晚便下決心要琢磨出這空心面。皇天不負有心人,林家人嘗試了幾宿后終于做出了空心面,因產地在石花又得天上奎星指點,所以就稱為"石花空心奎面",也蘊含奎星點斗、福星高照之意。
精益求精,根根空心
“石花空心奎面”工藝復雜嚴謹,十分考究,這面粉必須為紅皮小麥良種,種于背北朝南的黃土崗地,單打單收,淘凈曬干,經石墨磨出的二道面精分。制作時,面粉還要經“拌”、“和”、“揉”、“搓”、“盤”“拉”等14道工序,據說這0.5公斤的面最后可以被拉成5000米的面條呢,最后從面粉到面條耗時一天一夜方可做成,其狀若抽絲,根根空心,有白脆清香,煮不糊湯,爽口養心等特點,堪稱荊楚一絕。
“石花空心奎面”的食用方法多樣,可制成炸醬面、燙面或涼拌面食。自己在家做時,一般用6倍沸水煮面,水開后下面,記住不宜久煮,加入適量的鹽即可出鍋。如果家里剛好有牛、羊、雞、魚、海鮮做成的湯,可以用這類高湯煮面、味道還能更佳呢。其他配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配制,加入青菜、火腿、雞蛋等做輔料,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曾經 “石花空心奎面”消失過一段時間,不僅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更重要的還是他制作工藝過于復雜,傳承的人少了,經營的人也就少了,以至于有機會品嘗這空心面的人更少了,所以我還是蠻慶幸石花奎面制作技藝能選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遠的不說,就近來看也能滿足不少食客的口腹之欲,同樣,對流傳至今的美食也是種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