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祈求豐年等活動,其中一些活動蘊涵著豐富的養生思想。
一、吃年糕,年年高
年糕又稱伯三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年糕種類多樣,比如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福州年糕叫做糖糅,是將糯米粉和米粉加糖和成面團,放在年糕葉上蒸熟。
二、飲屠蘇酒增強抵抗力
屠蘇,也作“屠酥”。春節飲屠蘇酒,是一種預防疾病的做法。因屠蘇酒能防病健身,在飲酒順序上也很特別,先少后老,年紀最小的先喝,依次挨下來,年紀越大越后喝。春季氣候轉暖,是疫病流行頻發的季節,飲屠蘇酒可驅除體內寒氣,推助陽氣升發,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三、正月初一飲椒柏酒
古代正月初一有飲椒柏酒之習俗。椒柏酒即椒酒和柏灣。
椒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椒,植物名,有花椒、胡椒、蜀椒等多種,其中四川產的蜀椒藥性最著。柏酒,即柏葉酒,是用柏葉浸制的酒。柏,植物名,鹹有藥用價值的是側柏。元旦共飲椒柏酒,用以祝壽和辟邪。
四、客家和潮汕地區做七寶羹
相傳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在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民間稱初七為“人日”。舊俗,此要采七種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稱“七寶羹”。此俗目前在客家和潮汕地區保存得比較完整。由于各地物產不同,所用的七種菜蔬也不同,如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藍、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香菜、韭菜、魚、肉等。
五、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實際上兩者制作方法略有差異。正月十五元宵節,很多地方有吃元宵的習俗,而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有吃湯圓的習俗。南方人吃的湯圓與北方人吃的元宵兩者在制作方法上略有不同,但圓圓的樣子,都代表著團圓美滿之意。
另外,貼舂聯、放煙火、唱大戲、賞花燈。春節期間,人們歡歡喜喜、熱熱鬧鬧過新年,會舉辦一些娛樂性活動,貼春聯、放煙火、唱大戲等等,形式豐富多彩,把人們的生活點綴得紅紅火火。象征春節結束的元宵佳節就有賞燈之俗。此夜人們歡聚笑談,結伴游玩,閑逛賞燈,尤其是末婚青年男女借機相會交誼,確有散寒扶陽、疏肝散郁之效。
最后,春節前夕需要潔凈環境,辭舊迎新,俗稱“掃塵日”。據文獻資料記載,我國早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民間把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到年三十這段時間稱作“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民諺云“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一方面,要以干干凈凈的環境迎接新春的到來。另一方面,“塵”與“陳”諧音,“掃塵”也就意味著“除陳布新”,掃去的不但是灰塵,更是各種晦氣、霉運,寄寓著人們破舊立新、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景。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