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藥食同源
一、未病先防
古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對治病防病與治國防亂的精辟闡述。在古人的思想里,治國便要“治未亂”,而治病當然要“治未病”,這里的“治未病”就是說在人體尚未患病之前,便要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在預防階段就杜絕疾病的發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理念——防重于治。古人對疾病的預防高度重視,不但把對疾病的預防與治國防亂相提并論,以提醒人們對未病先防的重視,更是告誡人們病已成而始治療,猶如待口渴而始挖井,為時已晚。
古人提到的“治未病”,是同“治已病”相對而言的。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一個從萌芽到發展到成形再而衰老的過程,疾病也不例外。相對于“治已病”來說,“治未病”便是著重于疾病萌芽前后的那個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突然感到頭疼腦熱、流鼻涕等,這些癥狀被稱為“先兆”,如腦中風病,則是中風的先兆。
根據傳統中醫醫療提倡的“上工治未病”,就要做到把疾病盡量控制在剛開始的萌芽階段,因為這一階段病情輕,較好控制,而且對人體的損害小,在這一階段將疾病消滅,使其不能再發展壯大,甚至惡化病變,能大大減少疾病對人體的危害。如果一開始沒能做到防患于禾然,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到了更為嚴重的階段,疾病對機體所帶來的損傷就相當嚴重了,這時就算最后治愈,生命被挽救下來,難免也會留下諸如殘廢、機體功能不協調等各種后遺癥。這也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云:“風邪之至,疾如風雨(暗示中風人之急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真正高明的醫生是能夠在病癥初始階段便將疾病控制住,最大限度地保證人體健康。這一套“治未病”的理念經過中醫學的發展便形成了而今著名的“預防為主”之學說。將“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實施,要從思想和行動上解決如何認識疾病,如何防治疾病,以保障人體健康。
二、藥食同源
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也就是說藥物和食物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很多材料既可以做果腹之食,也能做治病之藥。遠古傳說中的伏羲氏“制九針”,燧人氏“鉆木取火”,伊尹“制湯液”等,均證明了日常使用的衣、食、針灸和湯藥并不是后世才出現的。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在生活習慣中認識到了藥、食并不是單一存在明確分開的,這種認識經過中醫藥學的發展就成了“藥食同源”的理論。
發展至今,“食療”已經被全世界人們所認識。特別是人們發現食物也同藥物一樣,每種食物所含的人體所需物質有限,這就使得飲食失調的人因身體所需營養攝取不足而引發疾病,從而威脅身體健康。這一類病在國外被稱為“生活習慣病”,所以許多歐美醫學者大聲疾呼:“不要用自己的牙齒為自己挖掘墳墓”。換個角度看,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搭配膳食,全面補充人體所需營養,調節陰陽平衡,便可以有效地防治許多疾病。綜合來說,食療的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飲食補養方面:從飲食中攝取人體所需營養,從而讓人體強健,增強免疫力,促進機體功能協調運行,預防生病。
第二,食品保健方面:既具有食物性能又具有藥物性能的材料作為保健食品,或者用食物營養成分提出物研制成保健藥品,可以改善人體多種不良癥狀,如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從而達到補虛強身、防治疾病的效果。
第三,飲食調理方面:在選擇食品時尤其要注意與某些疾病相克的食物。如糖尿病忌糖,肝病忌油,血液病、心腦血管病宜清淡低脂飲食,腎病忌鹽。
第四,飲食治療方面:依靠飲食治療疾病已經成為治病的常規方法之一。但要注意,人體患病時必會導致食欲下降,身體虛弱。因此,一方面要改善食欲,另一方面又要加強營養,二者并重,才能加快康復。
遵循中醫傳統,在養生方面尤其要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也要知道“藥食同源”。只有樹立正確的養生觀,才能真正做好保健養生的工作。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