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次禮儀
據《儀禮》載,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墻前鋪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明史·禮志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時曾兩度下令,都是為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清代學者凌廷堪在他的禮學名著《禮經釋例》更為確切地提出“室中以東向為尊,堂上以南向為尊”的說法
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錄》里納出這么一個結論:“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由此可以看出《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座次的形式,就屬于這種室內禮節活動的形式,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么位置,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項羽、項伯朝東而坐,最尊(項伯是項羽的叔父,項羽不能讓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僅次于項氏叔侄的位置;項羽讓劉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與自己地位匹敵的賓客;張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場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司馬遷之所以不惜筆墨一一寫出每個人的座次,就是通過項羽對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現項羽視劉邦,以尊者自居的驕傲心理。
以東向為尊,在史書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井陘之戰,韓信浮虜廣武君李左車,請他東向坐,韓信對面施禮救。《史記·武安侯列傳》載田蚡“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向,自坐東向”,田蚡以為自己是丞相,不可因為哥哥在場而申私敬,免得屈辱了丞相之尊。《史記·周勃世家》載周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自居東向的座位,很不客氣地跟儒生們談話。《漢書·王陵傳》載項羽取王陵母置軍中,王陵的使者來,項羽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打算用對王母的這種禮遇來招降王陵。
進食禮儀
進食禮儀,按《禮記·曲禮》所述,先秦時已有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此列舉如下: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餐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食案,以免不慎掉落食物弄臟坐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做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于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謝,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后,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骰,客不虛口。”所謂“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后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蕩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共食不飽”,同別人一起進食,不能吃得過飽,要注意謙讓。
“共飯不澤手”,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食飯本來一般用匙。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歌”,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發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嚙骨”,不要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可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看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喔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像自己更精于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后再剔。
“毋歌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咸的用于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撕;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禮儀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
當代的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繼承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于《禮記》的,是植根于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