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有三寶,木耳、變蛋、牛肉干。三寶中數松花變蛋的名氣最大。當你剝開蛋殼,只見蛋青透明,表面上明顯的有一朵朵勻稱的、形若五葉松一樣的花紋,吃起來清香可口,余味無窮。夏季儲放一、兩個月也不會變味;若是冬天則可儲放更長的時間。提起它來老年人就會給你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縣城南門里,著一家姓王的中年夫婦,丈夫靠祖傳秘方釀酒過日子,小酒店人來客往,生意興隆。誰料,男人突然病故,丟下妻子孤寡一人。幸好她聰穎過人,丈夫在世釀酒時,她偷學了一招,但功夫不過硬,因此酒的色、香、味都比不上原來的好。顧客一天天減少,眼看酒店要關門,王媽媽心中十分焦急。
一天晚上,已是萬籟俱寂,夜深入靜之時。王媽媽正準備上床歇息,突然窗外傳來“呷呷呷”鴨子的叫聲。她急忙端起桐油燈走出門外,只見對面秧田里戲游著一對野鴨,母鴨撲打雙翅, “呀呀”叫了兩聲,尾巴一翹,下了個蛋。人們要問,好好的秧田,任隨鴨子糟踏,王媽媽為啥不攆它們走呢?原來,這是,—塊鹽堿田,不能插秧苗。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深秋,王媽媽去田里掏了一籃子沾滿污泥的蛋,提回屋里,取出一個想看個究竟。不料蛋殼上沾有黑泥又濕又滑,一下子落在地工。 “這下可完啦”!奇怪!鴨蛋并沒有流黃湯。剝掉外殼,只見蛋青烏黑發亮,香氣四溢。她嘗了一口,味道鮮美,食欲大振。
第二天,王媽媽買回一筐鴨蛋,用田里的泥包住,準備架火熏烤,不巧,柴禾燒完了。正發愁時,忽然想起房后那株百年古柏。王媽心頭一亮,就去砍了一些柏樹椏枝燒了起來,又將熏過的蛋裝在壇子里密封。過了半個月,打開壇蓋,取了一個,剝開一看,跟田里掏出來的蛋顏色一樣,奇怪的是蛋青上竟現出朵朵松花圖案,味道也比原來香。王媽驚喜萬分,便將蛋問酒一塊賣,果然顧客交口稱贊,酒店又紅火起來。
一日,店里坐著一位自斟自飲的青年書生,他一邊吃,一邊贊不絕口。聽口音是江南人氏。原來,他家住蘇州,父親是位絲綢商,家道殷實,一心想讓兒子讀書成名,無奈書生卻喜游山玩水,訪勝探幽。一年前,他游覽了萬里長江后,輾轉來到西鄉, 可是眼下,盤纏快花光了,感到進退兩難,這天在酒店喝酒解愁。他嘗了一口鴨蛋,問女掌柜:“這蛋真香,是誰做的”?王媽見書生生舉止文雅,便將做成這蛋的經過告訴與他。書生聽后說道: “老媽媽,不瞞你說,我家住在蘇州城。那里可是當今最繁華的地方。憑你這手藝,你要是去蘇州開個酒店, 豈不嫌大錢”?接著講述了自己的處境。王媽一貫樂意幫助落難的人,便答應了書生的請求,一塊來到了蘇州城。
書生回到家里后,他父親為了報答王媽搭救兒子的恩情,將舊居一間讓給王媽做酒店,沒出一年,王家酒店的香蛋已成為蘇州城中最馳名的食品。許多雜貸店的老板紛紛仿制,蘇州人漸漸地養成了吃香蛋的習慣。
單說一日,正逢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來到蘇州,他帶了一名隨身太監,漫步大街小巷。時值正午,天氣炎熱,乾隆感到口干舌燥,囑咐太監找一間既幽靜又有名氣的酒店休息進膳。太監東查西訪,才打聽到王媽開的酒店,趕緊向乾隆稟報。他倆來到酒店門首,只見不到一丈寬的小酒店里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太監膽怯地要了一盤鴨蛋和一壺“御園春”酒,雙手捧到皇上面前。乾隆呷了口酒,剝開蛋殼一看,蛋青上有勻稱的松花圖案,嘗了一口味美無比,他高興之下,一連吃了四、五個。猛抬頭,用手指著屋梁上掛的一串串用稻草辮的蛋問王媽媽: “這蛋是誰辮的?”王媽怎知客人就是當今的皇上,于是信口答道: “是王媽媽我辮的。”“哈哈——”!乾隆笑著說: “我看,這蛋就叫‘松花變蛋’吧”。從此,松花變蛋的名字,很快傳遍了蘇州城。
轉眼間,過了十多個春秋,王媽已到雙鬢斑白的暮年。王媽媽思鄉心切,便將酒店轉讓給書生,回到陜南老家。西鄉城里的酒店、點心鋪聽說王媽回來了,都慕名請教做變蛋的方法。王媽媽也毫無保留地將腌制變蛋的方法傳給眾人。就這樣, “松花變蛋”在西鄉縣眾多的土特產中一直名列前茅,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