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南北的年夜飯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南方多水澤,餐桌上自然也多魚,而魚的做法多種多樣,幾百年是在南方各地也有各地的特點。在湖北黃岡的黃州就流行著除夕做玉魚圓子的習慣,魚圓子,其實就是北方所說的魚丸。論起歷史,也算是悠久的一道名菜。
相傳上古猛獸諸多,而每逢新舊交替的除夕之夜,就要猛獸出來禍害鄉里。為了除夕防猛獸吃人,人們就把魚肉做成丸子,扔在野獸出沒的地方,野獸吃飽了丸子,就不會再吃人了。由此逐漸演變出了每逢佳節餐桌就有魚圓子的傳統。“無圓不成席”也成為南方酒席的習俗。魚圓子是用魚肉剁成的魚茸和淀粉為主料,加鹽、蔥姜等調料拌勻,將拌勻的料擠成一個個圓子,放入清水煮沸而成,色澤雪白,形似珍珠,質地松軟,丸身富有彈性,鮮嫩可口,回味悠長。
魚圓子是魚的吃法中工序比較多的一種,各地習俗不同做飯也是各異。黃岡黃州魚圓子做法也是獨具特色食,材選用鰱魚,“膘肥體壯”為佳,只用魚背部最肥厚部分作為主材料,拍剁成魚茸,配上適量的淀粉,調料。原料充分混合均勻,用手擠成或用模子模成球形輕輕放入涼鍋中,待水沸騰煮至圓子上浮即熟。
黃州魚圓子的做法:
食材:青魚,雞蛋、木耳、西紅柿;調料:鹽、味精、蔥、姜、胡椒粉、鮑魚汁。
打魚丸:
1,青魚收拾干凈,片下魚肉,清水泡約一小時后漂洗干凈。
2,魚切成小片,用刀背拍松,剁成魚茸。在拍打過程中,魚刺會自行脫出魚肉。
3,小蔥、生姜切成沫后泡水10分鐘,過濾,將泡過的水倒入魚肉。雞蛋清兩個的量倒入魚肉,順著一個方向攪拌魚肉。打發后加入精鹽繼續打,直到魚肉金稻成形。
4,起鍋,放入冷水,開火,水熱后(水溫四五十度左右)下入魚圓子,大火煮沸,待漂浮起來,魚圓子就成了。魚圓子擠形是個技術活,熟練的可以一把手擠出好幾個,不熟練的可以借助勺子或者模具等工具。
5,將泡發的和木耳去締,西紅柿切滾刀,小蔥切段。
6,起火熱鍋,倒入食用油,七成熱(大概就是油鍋冒煙),倒入黑木耳和魚圓子,翻炒。中間加少許水,加鮑魚汁、胡椒粉,繼續翻炒,再加入切好的西紅柿,翻炒之后加小蔥炒勻起鍋。
香噴噴的黃州魚圓子就出鍋了。需要注意的竅門,蛋清和鹽不要先與蔥姜水放入魚肉,不然魚圓子很難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