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飯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傳統美食,在湖北,社飯常見于恩施土家族地區,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恩施的社飯吧,都說少數民族節日多,規矩也多,而有節日就會有不少吃食,特別是在祭祀時,這吃食便多有講究。在湖北恩施,流傳著一種當地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時要吃的美食——社飯,是以大自然的五谷為食材燜制而成,其味松香可口,老少皆宜。
土家人的傳統藥膳
社飯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了,日常都能吃到。但農家人并不常吃社飯,特別是恩施的土家人,他們還是會按照典籍記載,在春分和秋分左右,制作社飯祭祀土地菩薩,以及敬畏先人,都是以社飯供之,祈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運祥和。
社飯的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像山坡山的社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香蒿、青蒿,不需要自己種植,隨處都能采摘的到,土家人以此為上天的禮物,所以在做社飯時會加入社蒿為食材。社蒿味苦,所以做出來的社飯帶有些許澀味,剛吃到的食客會不太喜歡,也不受小孩子的歡迎,但社蒿其實算是一種藥材,可以入藥的,據說是在夏天怕中暑的人吃了這社蒿,可以抵御高溫帶來的傷害,增強免疫力,所以也被當地人當做清熱解暑的良藥。除此之外,還能驅風、解毒、治肺熱,痢疾,痧癥等多種疾病,這也證明了為什么吃社飯對身體好的重要原因。
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社飯的做法:
原料:
各種野菜和臘肉,可以使用純大米或者摻入一定的黏米,根據個人喜好調整,沒有固定的說法.
制作過程:
將黏米先煮至半熟,然后將大米和黏米摻進準備好的食材中,一起放在鍋中燜制或放入蒸籠中蒸熟,待飯菜都熟了之后,稍微擺一下盤就可以出鍋了!
怎么樣,看上去是不是很簡單呢!這樣做出來的社飯香氣撲鼻,不僅味道非常好,而且還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含在其中呢.
土家社飯的做法:燜出來的社飯
制作社飯,除了要采摘鮮嫩的社蒿外,還要準備胡蔥、地米菜、臘豆干、臘肉等輔料,以及糯米。米一定不能用常吃的大米,不過也可以摻雜一些,辦法是先將大米煮成半熟后再摻入糯米中,其實口味上只是不那么糯一些,區別不大,而我一般會嫌麻煩所以全部使用糯米。
要注意這社蒿,因為味苦,所以要淡化他的苦味,需要不斷的剁碎再揉盡苦水,焙干即可;糯米洗凈后再加入切丁的地米菜、臘豆干、胡蔥和社蒿混合,一起燜至八成熟后,再蓋上一層切片的臘肉,最后再燜至全熟就成了社飯。剛出鍋的社飯還帶有社蒿的清香味,吃起來有混雜了配料的香味,所以香氣撲鼻,特別有祭祀的氛圍。
農家人在祭祀時一般會多做一些社飯,所以想吃地道社飯的食客,可以選在春分和秋分前后過去旅游。運氣好的總會找到一家正在做社飯的院子,而他們會很熱情的將社飯分給前來觀望的鄰居或路人,也就有了一句“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送別家。”的民諺。
社飯營養價值:
社飯的營養價值取決于你往社飯里加入了什么菜,一般來說,社飯中會加入各種各樣的野菜,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的作用,適合胃腸不好的人食用.
不過小編說一句良心話,這個飯吃起來其實也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如果大家去恩施旅游,品嘗一下當地的土家社飯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是特意去吃確實沒有什么必要.小編覺得,社飯的文化價值大于它的食用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