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千年歷史,美食無數,能和文豪、高僧搭上關系的屈指可數,溢流河魚面就是其中之一。
魚面,又稱捶魚,以鮮魚去皮去刺,剁碎,和面粉加蔥姜等料,揉和成面團后搟成面餅,成卷,放入蒸籠,大火蒸20-30分鐘左右,然后攤開晾涼,橫刀切成薄餅,曬干,備用。魚面做法多種多樣,燉、炒、炸、均可。面質勁道,味道鮮美,有魚肉而無魚味。湖北有很多魚面,云夢魚面,蕭莉魚面,傳圣魚面等,而能和當世文豪、高僧有段故事的,只有溢流河魚面。
傳說,宋大學士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謫貶黃州,轉眼三年,某天蘇軾的弟弟蘇轍和同僚秦觀,高僧佛印結伴來探望蘇東坡。時值冬季,有親朋好友陪伴身側,及時外邊天寒地凍,屋內也是溫暖滿心的氣氛。到了中午飯點,廚師做了一桌酒菜,冰天雪地席間并沒有魚肉,卻有隱隱飄來陣陣魚的味道。廚師又上了一道盛在大盆子里的湯面,蘇轍先撈出一碗,吃了一口大贊味道鮮美,蘇軾說這面試朋友從山東帶來的精面,又勸佛印也嘗嘗,佛印問是否有葷油,出家人不吃葷。
蘇東坡就騙佛印說沒有葷腥,佛印就信了,吃后也大贊味道鮮美。飯后蘇東坡把魚面的做法告訴大家,佛印直呼上當。蘇軾向三人征詢這個面的名字,蘇轍和秦觀都說就叫魚面,佛印出于佛家的慈悲,把它叫做余面,取年年有余之意。看完故事,恍惚覺得蘇軾官場不得意,怕不是“遭了天譴”啦。后來蘇軾奉旨去汝州赴任,想把廚師帶走,可廚師舍不得故土又回到了故鄉的溢流河街開了家面店。自此魚面逐漸在黃岡流傳開來。
魚面是魚肉、小麥粉、鹽按比例混合制成,對魚類資源的充分利用,面中富含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
溢流河魚面做法:
食材:去皮去刺魚肉、面粉、砂糖、鹽、醬油、姜汁。
做法要點:
1.魚肉盡量用新鮮的魚或海鰻、小鯊魚為原料,一定要去皮去刺,剁碎成糊狀,或者用絞肉機絞碎。
2.魚肉要加入精鹽擂潰。
3.擂潰后的魚肉加入面粉和其他調料繼續擂潰。
4.將和好的魚面搟成薄皮,約0.3厘米厚。
5.卷好上蒸鍋,大火20-30分鐘。
6.出鍋后,晾涼,半干時切條,橫刀切薄片。
7.切好的薄片,曬干即可備用。
燉、煮、炸、炒、火鍋,魚面做法多樣,還在不斷創新中。食用中要注意,魚面本身的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含量高于其他面食,蛋白質雖然是人體必需的,但攝入過多會誘發多種疾病,所以食用需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