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門縣的水產資源中,久負盛名的要數義河蚶。義河蚶殼形扁長,酷似短劍;肉黃白色,用其作羹湯,味鮮美而清甜。
▽義河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傳說,公元十世紀四十年代,落魄江湖的趙匡胤跑到競陵(今天門)來投奔后漢復州防御史王彥超,在龍潭灣過河時沒有船錢,只好取下短劍作渡資,不慎滑落水中。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便下詔封龍潭灣上下幾里路的天門河為義河。
先前掉進水里的短劍變成了蚶,遂名義河蚶。短劍變蚶之說雖荒誕,但蚶在宋代就有,卻是事實。宋代以前也有,只是不叫義河蚶。唐時叫蛤,也叫車。《神農本草》里叫昌娥。
唐代詩人裴迪游西塔寺時,寫有“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的詩句。稍晚的皮日休在《送從弟歸復州》中寫道:“羨爾優游正少年,竟陵煙月似吳天,車近岸無妨取,船舶隨風不費牽”。
▽義河蚶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義河蚶肉味鮮美,但捕獲非易,寒冬臘月,捕蚶者小舟橫波,側坐船舷以有鐵戟的竹竿搗插河床,聞戟殼相碰聲,即插下轉動,以倒鉤卡住蚶殼提出水面。天門的家庭主婦們都擅作蚶湯,先以清水養蚶一天,除掉泥污,取肉洗凈切絲,裝碗備用,當鍋內清水加入佐料煮沸后,即汆下蚶絲和少許肥肉絲,再煮片刻即成。